Image

電芯“芯荒”下的價值重估:方大炭素的新能源轉型


編輯:2025-10-31 15:37:14

      2025年以來,儲能電芯市場的“一芯難求”成為新能源產業*鮮明的寫照。全球儲能電芯出貨量上半年同比激增106.1%,但*電芯缺口仍達120GWh,主流型號訂單排期延至8個月,314Ah大容量電芯因產能切換更是供應斷檔 。在這場供需失衡的產業浪潮中,以炭素材料為核心、深耕新能源材料賽道的方大炭素,正憑借技術儲備與供應鏈卡位,迎來從周期型企業向成長型標的的關鍵轉型,業績增長的彈性空間持續打開。

       電芯“芯荒”背后:方大炭素的產業鏈機遇

       此次儲能電芯短缺并非簡單的供需錯配,而是政策催化、技術迭代與產能滯后三重因素的疊加結果。中國“新型儲能規模化建設專項行動方案”設定2027年1.8億千瓦目標,美國IRA法案延長30%稅收抵免,全球政策共振催生需求爆發;而314Ah電芯對280Ah產品的快速替代,使得產能切換期出現結構性缺口,疊加6-12個月的擴產周期,短缺格局短期難以緩解 。

       電芯產能的緊張直接向上游材料端傳導,為方大炭素的新能源業務創造了歷史性機遇。作為國內少數具備石墨礦開采至特種石墨加工完整產業鏈的企業,方大炭素在鋰電負極與碳基儲能材料領域的布局已進入收獲期。其FDF系列鋰離子電池負極材料擁有20多項專有核心技術,可適配多種中高端電芯類型;針對儲能場景研發的新型碳基材料,更具備容量大、充放電快、壽命長的核心優勢,完美契合光伏、風電配套儲能的需求。

       更關鍵的突破在于固態電池領域的技術落地。方大炭素已攻克氧化物固態電解質批量制備的行業難題,兩款核心產品離子電導率與化學穩定性突出,可適配三元鋰-硅碳半固態電池等*路線,其樣品能量密度已躋身國內實驗室*梯隊 。隨著半固態電池產業化加速,這些技術儲備將轉化為實實在在的市場競爭力。

       供應鏈卡位:業績增長的核心支撐

       與頭部電池企業的深度綁定,為方大炭素的業績增長提供了確定性支撐。2025年2月與寧德時代達成的戰略合作,不僅為其帶來了“供應鏈入場券”,更實現了技術與產能的雙重賦能。寧德時代2025年規劃產能超600GWh,按1GWh需1000噸負極材料測算,若方大炭素拿下5%份額即可獲得3萬噸訂單,對應收入約15億元。目前其負極材料已批量適配中高端鋰電池企業,甘肅、四川基地在寧德時代需求拉動下,產能利用率有望提升至80%以上,規模化生產可使成本降低10%-15%。

       產能釋放節奏與產品結構升級進一步夯實增長基礎。公司2024年已將鋰電池負極材料產能擴至5萬噸/年,隨著成都炭材等基地產能爬坡,2025年新能源材料產能規模將實現階梯式增長。同時,通過改進石墨負極提純工藝,產品毛利率有望從當前20%提升至25%以上的行業龍頭水平,盈利能力持續優化。

       業績預測:短期反轉與長期成長的雙重兌現

       結合行業景氣度與公司業務進展,方大炭素2025-2027年業績將呈現“逐季改善、穩步攀升”的態勢。

       短期來看,2025年作為轉型關鍵年,新能源業務將實現跨越式增長。受益于負極材料產能釋放與寧德時代供應鏈放量,預計新能源材料業務收入占比將從不足5%提升至10%以上,貢獻營收約20-25億元。疊加石墨電極主業企穩回升,全年營收有望達到140-150億元,同比增長15%-20%;凈利潤預計實現12-14億元,同比增幅超25%,主要得益于負極材料業務毛利率的提升與規模效應釋放。

       中期維度,2026-2027年儲能電芯市場雖逐步趨于平衡,但大容量電芯與固態電池的技術迭代將持續創造增量需求。方大炭素若能在硅碳負極與固態電解質領域持續突破,有望搶占15%左右的細分市場份額。預計2026年新能源業務收入占比將突破15%,全年營收達160-180億元,凈利潤16-18億元;2027年隨著固態電池產業化落地,營收有望沖擊200億元關口,凈利潤突破20億元,新能源業務成為第一增長曲線 。

       需要注意的是,業績增長仍面臨潛在不確定性:儲能電芯價格漲幅可能在2026年初因產能釋放收窄,IRA法案對供應鏈的限制或影響出口業務,技術路線迭代速度也可能超預期。但總體而言,在全球能源轉型與儲能產業高景氣的大背景下,方大炭素的技術突破與供應鏈卡位已構筑起核心競爭優勢,業績增長的確定性遠大于潛在風險。

       從周期蟄伏到成長覺醒,方大炭素在儲能電芯“芯荒”的產業機遇中,正完成價值重估的關鍵一躍。隨著新能源業務的持續放量,這家傳統炭素巨頭有望徹底重塑營收結構,在新能源材料的藍海中打開長期成長空間。

      (來源鏈接:https://caifuhao.eastmoney.com/news/20251030070948444183100)

Image

服務熱線:0359-5668082

文章詳情 DETAILS

文章詳情 DETAILS

您的位置:首頁?>文章詳情

電芯“芯荒”下的價值重估:方大炭素的新能源轉型


編輯:2025-10-31 15:37:14

      2025年以來,儲能電芯市場的“一芯難求”成為新能源產業*鮮明的寫照。全球儲能電芯出貨量上半年同比激增106.1%,但*電芯缺口仍達120GWh,主流型號訂單排期延至8個月,314Ah大容量電芯因產能切換更是供應斷檔 。在這場供需失衡的產業浪潮中,以炭素材料為核心、深耕新能源材料賽道的方大炭素,正憑借技術儲備與供應鏈卡位,迎來從周期型企業向成長型標的的關鍵轉型,業績增長的彈性空間持續打開。

       電芯“芯荒”背后:方大炭素的產業鏈機遇

       此次儲能電芯短缺并非簡單的供需錯配,而是政策催化、技術迭代與產能滯后三重因素的疊加結果。中國“新型儲能規模化建設專項行動方案”設定2027年1.8億千瓦目標,美國IRA法案延長30%稅收抵免,全球政策共振催生需求爆發;而314Ah電芯對280Ah產品的快速替代,使得產能切換期出現結構性缺口,疊加6-12個月的擴產周期,短缺格局短期難以緩解 。

       電芯產能的緊張直接向上游材料端傳導,為方大炭素的新能源業務創造了歷史性機遇。作為國內少數具備石墨礦開采至特種石墨加工完整產業鏈的企業,方大炭素在鋰電負極與碳基儲能材料領域的布局已進入收獲期。其FDF系列鋰離子電池負極材料擁有20多項專有核心技術,可適配多種中高端電芯類型;針對儲能場景研發的新型碳基材料,更具備容量大、充放電快、壽命長的核心優勢,完美契合光伏、風電配套儲能的需求。

       更關鍵的突破在于固態電池領域的技術落地。方大炭素已攻克氧化物固態電解質批量制備的行業難題,兩款核心產品離子電導率與化學穩定性突出,可適配三元鋰-硅碳半固態電池等*路線,其樣品能量密度已躋身國內實驗室*梯隊 。隨著半固態電池產業化加速,這些技術儲備將轉化為實實在在的市場競爭力。

       供應鏈卡位:業績增長的核心支撐

       與頭部電池企業的深度綁定,為方大炭素的業績增長提供了確定性支撐。2025年2月與寧德時代達成的戰略合作,不僅為其帶來了“供應鏈入場券”,更實現了技術與產能的雙重賦能。寧德時代2025年規劃產能超600GWh,按1GWh需1000噸負極材料測算,若方大炭素拿下5%份額即可獲得3萬噸訂單,對應收入約15億元。目前其負極材料已批量適配中高端鋰電池企業,甘肅、四川基地在寧德時代需求拉動下,產能利用率有望提升至80%以上,規模化生產可使成本降低10%-15%。

       產能釋放節奏與產品結構升級進一步夯實增長基礎。公司2024年已將鋰電池負極材料產能擴至5萬噸/年,隨著成都炭材等基地產能爬坡,2025年新能源材料產能規模將實現階梯式增長。同時,通過改進石墨負極提純工藝,產品毛利率有望從當前20%提升至25%以上的行業龍頭水平,盈利能力持續優化。

       業績預測:短期反轉與長期成長的雙重兌現

       結合行業景氣度與公司業務進展,方大炭素2025-2027年業績將呈現“逐季改善、穩步攀升”的態勢。

       短期來看,2025年作為轉型關鍵年,新能源業務將實現跨越式增長。受益于負極材料產能釋放與寧德時代供應鏈放量,預計新能源材料業務收入占比將從不足5%提升至10%以上,貢獻營收約20-25億元。疊加石墨電極主業企穩回升,全年營收有望達到140-150億元,同比增長15%-20%;凈利潤預計實現12-14億元,同比增幅超25%,主要得益于負極材料業務毛利率的提升與規模效應釋放。

       中期維度,2026-2027年儲能電芯市場雖逐步趨于平衡,但大容量電芯與固態電池的技術迭代將持續創造增量需求。方大炭素若能在硅碳負極與固態電解質領域持續突破,有望搶占15%左右的細分市場份額。預計2026年新能源業務收入占比將突破15%,全年營收達160-180億元,凈利潤16-18億元;2027年隨著固態電池產業化落地,營收有望沖擊200億元關口,凈利潤突破20億元,新能源業務成為第一增長曲線 。

       需要注意的是,業績增長仍面臨潛在不確定性:儲能電芯價格漲幅可能在2026年初因產能釋放收窄,IRA法案對供應鏈的限制或影響出口業務,技術路線迭代速度也可能超預期。但總體而言,在全球能源轉型與儲能產業高景氣的大背景下,方大炭素的技術突破與供應鏈卡位已構筑起核心競爭優勢,業績增長的確定性遠大于潛在風險。

       從周期蟄伏到成長覺醒,方大炭素在儲能電芯“芯荒”的產業機遇中,正完成價值重估的關鍵一躍。隨著新能源業務的持續放量,這家傳統炭素巨頭有望徹底重塑營收結構,在新能源材料的藍海中打開長期成長空間。

      (來源鏈接:https://caifuhao.eastmoney.com/news/20251030070948444183100)

版權所有:山西北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  備案號:晉ICP備2022006699號-1